在解放战争时期658配资,敌军阵营中的战略级指挥员谁最强?所谓“战略级”,是指那些能指挥30万以上战略集团的顶级将领。在我军方面,这些人物无疑是五大野战军的军事主官:西北的彭德怀,晋冀鲁豫和中原的刘伯承,华东的粟裕,东北和中南的林总,以及晋察冀和华北的聂荣臻。至于敌军方面,虽然一些指挥员如胡琏、廖耀湘、郑洞国、黄伯韬、黄维、邱清泉等人,也曾给我军带来不少麻烦,但他们的最高职务仅是兵团司令员,所指挥的军队大多在十万左右,最多也就是战役级指挥员,远未达到战略区的主力指挥官层级。
真正担任过战略区域一把手的敌军高级将领有几个:东北的杜聿明和卫立煌,华北的傅作义,华中华南的白崇禧,西北的胡宗南,华东的刘峙,西南的宋希濂。在这七位各自独当一面的将领中,战斗力最强的无疑是晋军出身的傅作义,以及桂系的三巨头之一、被称为“小诸葛”的白崇禧。如果要把这两位做个对比,谁更为强悍呢?
首先,尽管他们的籍贯不同,但两人是同龄人。傅作义,山西运城人,生于1895年,比贺老总年长一岁;而白崇禧,广西桂林人,生于1893年,比刘伯承元帅和张云逸大将年轻一岁。可以说,傅作义和白崇禧都属于辛亥革命后崭露头角的将领。
展开剩余77%其次,两人都毕业于保定军校,这所近代三大军校中最具历史底蕴和实力的学府。白崇禧是保定军校三期步兵科的学生,傅作义则是五期的学生,白崇禧是傅作义的学长,亦可看作傅作义的师兄。
再者,两人都曾在各自的军阀集团中担任重要职务。傅作义曾是晋军集团中阎锡山的得力助手,虽然后来投向蒋介石阵营,但依旧被视为晋军系的核心;而白崇禧则是桂系“三巨头”之一,仅次于桂系的“带头大哥”李宗仁,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。
两位将领的名气最初皆源自军阀混战时期。傅作义在晋奉大战中凭借涿州保卫战成名,在抗战时期658配资,他在长城、绥远、忻口、太原、五原等战役中都表现出色;白崇禧则是滇桂战争中的一颗耀眼新星,在抗战时期,他指挥了台儿庄大捷、昆仑关大捷、桂柳会战等多个重要战役,屡次为中华民族赢得荣誉。
在军阀混战时期,傅作义以不足万人的孤军死守涿州长达100多天,这一坚守让张作霖的奉军无功而返;而白崇禧则因成功攻占滇军阵地而声名大噪,北伐时期,他与李宗仁共同建立了名震一时的“钢7军”。抗战时,傅作义的表现极为抢眼,他在长城抗战、百灵庙大捷、五原大捷等战役中的胜利,极大提振了国民的信心;白崇禧则在抗战后期屡屡在台儿庄和昆仑关等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,为大局胜利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。
进入解放战争时期,傅作义和白崇禧的战斗风格依旧锋利,并且在战争初期,他们都曾与我军交战,且一度占据优势。傅作义曾经与聂帅、贺老总单挑,占领了晋察冀解放区的张家口,甚至差点突袭西柏坡;白崇禧在武汉指挥“围剿”大别山,给刘邓大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,差点在北向店活捉刘伯承。两位将领虽然不在蒋军“五虎将”之列,但实力在蒋军中堪称顶级。
不过,在指挥部队的战斗力方面,傅作义和白崇禧存在些许差距,且傅作义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略低于白崇禧。具体表现在军衔上,白崇禧在抗战胜利后被授予一级上将,而傅作义则仅被授予二级上将,未能进一步晋升。傅作义之所以甘于接受二级上将的职务,主要是因为他不愿“明升暗降”,失去重要兵权,特别是晋绥军35军的指挥权。
与傅作义长期驻守华北不同,白崇禧则在华中和广西一带扎根,是蒋介石最为忌惮却又难以割舍的军阀势力。解放战争后期,桂系依旧是防守长江中游的主力军。然而,蒋介石明知白崇禧拥有强大兵力,却无力解决与其之间的矛盾,最终只能容忍这个既合作又对抗的局面。
到了解放战争的第三年,傅作义和白崇禧都在林总的四野兵锋下被终结。尽管两位保定军校的师兄师弟落得了相似的结局,傅作义的结局却显得更为尊贵,他和平起义,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;而白崇禧则选择了逃亡,未能如傅作义般实现政治上的转型。
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时,人们常喜欢“盖棺定论”。从傅作义和白崇禧的军事生涯前半段来看,两人难分伯仲;但从后半段来看,傅作义虽略逊色于白崇禧,但在最后的结局中,他的表现则远超白崇禧。傅作义的识人用人能力、战略眼光以及他在战后的转型,使他的人生轨迹显得更为成功。相比之下,白崇禧虽深得蒋介石宠信,却因过于保守而错失了历史的机遇。更悲哀的是,蒋介石在他去世后给予的“盖棺定论”,也为他的军旅生涯画上了一个冷酷的句号——“不过是一个守不住晚节的寡妇”。
两位曾是蒋介石身边的得力助手,最终在历史的浪潮中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。这场风云变幻的历史演绎,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。
发布于:天津市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